Mobile
browsing

选择山东_新> 城市要览> 临沂> 城市资讯

打造脱贫致富的“临沂样本”

2022-09-06 10:32

从“土货不出、外货不入”的荒芜山区,到名扬天下的“中国市场名城”;从“四塞之崮、舟车不通”的封闭之地,到贯通四海的“中国物流之都”;从“十年九欠”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到拥有百万户市场主体、年地区生产总值超5000亿元的经济体……

蒙山沂水间,一幅经济强劲、环境宜居、百姓幸福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这,是革命老区山东临沂的蝶变。

短短数十年,为什么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又是如何打造出脱贫致富的“临沂样本”?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踏上了这片红色热土。

敢闯敢试激活市场经济澎湃动能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这是临沂人向外地来客介绍临沂商城时的开场白。

临沂商城123处批发市场涵盖600万种商品,从小商品、五金、建材到劳保用品、园林机械等应有尽有。通过电商直播等渠道,临沂人将各类商品销往海内外,实现“买全球、卖全球”。

发达的物流体系,为临沂商贸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目前,临沂拥有物流园区38家,国内配载线路2800多条,覆盖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并开通了国内、国际货运班列,物流价格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

在金兰物流基地,大数据分析平台实时更新着订单量——截至8月16日13时37分,当日订单已达1322笔、16645件。

商贸物流业的繁荣兴盛助力临沂昂首走在了革命老区脱贫的前列——1995年率先在全国18个集中连片扶贫地区中实现整体脱贫,2000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小康,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

“沂蒙革命老区能有今天的发展,靠的就是大市场。”山东兰田集团董事长王士岭说。

今年70岁的王士岭是临沂市场经济40年发展历程的亲历者,见证了临沂商城从一株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见证了临沂的市场经济从涓涓细流汇聚成奔腾江河。

长期以来,沂蒙山区地理环境封闭,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如何让400多万群众吃饱饭成了最大难题。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市场经济开始萌芽。“那时,南方的一些商人来到临沂摆地摊贩卖小商品,很受欢迎,当地老百姓也跟着做起来。”王士岭回忆说。

然而,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面对老百姓高涨的经商热情,临沂面临着“管”“放”的两难选择。经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政府最终决定恢复传统集市和农贸市场,各类小地摊也成为临沂第一代集贸市场。

在政府的支持下,地摊经济“游击队”逐渐走向“正规化”。1982年,临沂市工商部门筹资27万元、征地60余亩,建设了西郊大棚市场,吸引八方商客蜂拥而至,临沂商城初具雏形;1986年,水田村与市工商局联合创办了临沂纺织品批发市场,这是临沂第一处批发市场,也是山东省第一个专业批发市场。

其后,市场内在的“洪荒之力”进一步显现——各村居纷纷投资建市场、办企业,五金、服装鞋帽、家电家具、文体用品、农副食品等专业批发市场相继诞生,形成了规模集群。到上世纪末,临沂专业批发市场已达到56处,极大地繁荣了地方经济,并推动物流业加快发展。

这一时期,商品交易市场在全国“遍地开花”,并涌现出临沂商城、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广州批发市场、四川成都荷花池商贸市场等一批“明星”。

进入新世纪以来,电商大潮席卷南北,对传统商贸市场形成巨大冲击,全国各地不少专业批发市场渐从门庭若市走向门可罗雀,淡出历史舞台。

面对机遇和挑战,临沂市政府科学谋划、顺势而为、拥抱变革,为批发市场转型升级架桥铺路——

实施临沂商城西迁改造提升工程,调整专业批发市场结构,扩大全国的辐射面,持续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大力培育物流园、电商、会展等新兴业态,打造了我国北方最大的直播电商集聚区;实施国际化战略,设立临沂综合保税区等一批国际贸易平台,推动临沂商城向着现代化、国际化迈进。

如今,放眼大江南北,唯临沂与义乌“两分天下”,形成了我国商贸市场“南有义乌、北有临沂”的格局。临沂商城已经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市场集群、北方最大的物流周转中心和商贸批发中心,2021年实现市场交易额超5400亿元,物流总额超8000亿元,以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在今年5月召开的临沂商城转型升级大会上,临沂市委书记任刚高度概括了临沂商贸物流业发展的经验——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不动摇,遵循市场规律,一张蓝图绘到底,把推动商贸物流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把准商贸发展的方向。在市场萌芽时期,不简单否定,而是允许存在,慢慢探索;在市场成长时期,主动创新制度,统一规划,搭建平台;当市场发育成熟后,发挥职能作用,持续激发活力,让市场有效运转。

“建一个市场,带一批产业,富一方百姓,兴一座城市。”在临沂商城的崛起过程中,曾经的村居市场经过现代化企业改制,成长为如今的兰田集团、华强集团、兰华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集团;此外,还培育了板材、五金、建材、劳保等一批产业集群,推动了金融、餐饮、住宿、文旅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带动了100多万人实现就业,展现了市场经济的磅礴力量。

“政府放手、放权,坚决支持商贸物流发展;老区人民敢闯敢拼,共同成就了今天的临沂商城。”作为临沂商城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引领者,王士岭感慨地说。

创新思变造就特色产业燎原之势

当市场经济的浪潮席卷沂蒙大地时,临沂区县百姓也不甘落后,创新思变、乘势而上,特色产业从遍地“星火”迅速形成燎原之势,推动老区个体私营经济强势崛起。

费县,背靠北蒙山,盛产杨木,是我国著名的木业大县和木业强县。走在费县探沂镇,大大小小的木材加工厂、企业随处可见,满载板材的货车疾驶而过——从这里生产的胶合板、家具等,借助“物流之都”的优势销往全国,并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费县木业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家庭式的旋皮作坊,主要是把原木粗加工为纤维板。

64岁的山东鲁盈木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化文,是费县木业规模化发展的探路者。1993年,王化文联合两位村民筹资24万元,在探沂镇成立了胶合板厂,拉开了费县木业规模化发展的序幕。

“那时候用的设备是2台热压机、1台旋切机,技术则是从浙江嘉善学习来的。”王化文说,“我们用三轮车将生产的胶合板运到临沂板材批发市场销售,半年时间就收回了投资成本。”

市场经济强大的示范效应再次释放。紧随王化文的步伐,周边百姓纷纷投身板材业,一批旋皮厂、板厂等如雨后春笋般在费县涌现,到20世纪末就迅速发展到2000多家,并辐射到周边地区,吸引了很多外地人来就业。

但是,此时的费县木业,存在着大而不强、拳头产品少、竞争力弱、能耗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亟须开展一场“自我革命”——

通过拆除“小、散、乱、污”企业,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实施“龙头带动、中等抱团、小微众创”策略,引导重点骨干企业加强设计研发,推动木业产品向高品质、高附加值提升,费县闯出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如今,费县木业由最初的原木加工发展到生产人造板、橱柜、地板以及全屋定制等,形成了旋皮、板材、家具等细分产业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县域经济的龙头产业,也是临沂木业的核心区。

目前,临沂共拥有规模以上木业企业900多家,2020年产值超65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人造板生产、出口和交易基地,被誉为“中国板材之都”。

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费县打造出“金字招牌”,加快了临沂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步伐。

让临沂闻名全国的还有费县上冶镇水湖村。作为有名的“金蛋村”,水湖村有2000多人从事金蛋相关产业,日均产石膏制品40万多枚,年销售量近1.5亿枚,占据了全国约70%的市场份额,年产值达3亿多元。

水湖村创造的脱贫致富奇迹,背后有难以复制的产业配套优势。2009年,水湖村村民孙允兵从央视《非常6+1》节目砸金蛋环节中发现商机,利用自己此前学到的技术尝试做金蛋,找到了致富的“金钥匙”,并在水湖村掀起了一股做金蛋的热潮。

乘着电商的东风,依托临沂独特的物流优势,水湖村金蛋产业如虎添翼,迎来了第二次飞跃。2014年,该村村民王全福经过摸索,打开了网上销路,为金蛋销售插上了电商的翅膀——全国各地源源不断而来的订单,使得水湖村金蛋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成为细分领域的冠军。

费县木业与水湖村金蛋产业,是临沂个体私营经济腾飞的缩影。截至2021年末,临沂已有市场主体超120万户,民营企业达30.2万家,其中规模以上民营企业2861家,成为千亿元级经济体的有力支撑。

党群同心传承红色基因奔向富裕

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考察时指出,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临沂各级党组织坚持人民至上,想方设法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走进沂南县依汶镇后峪子村,只见水泥道宽阔整洁,一栋栋居民楼整齐排列。适逢盛夏,山上的葡萄园结出了硕果,李子也实现了大丰收,预计今年两项林果产值超550万元。

“沂蒙老区民风淳朴,百姓都特别能吃苦,只要有好的带头人,就能干出一番事业来。”沂南县财政事务服务中心主任谢发霞说。

后峪子村的脱贫致富带头人,就是去年刚卸任的党支部书记、全国劳动模范、77岁的梁兆利。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带领群众整山、治水、修路,发展林果经济,打响了“阳都帅李”品牌,使后峪子村彻底摘掉了“光棍村”、穷山村的帽子。2021年,该村集体收入达26万元,人均收入为2.8万元。

在沂蒙老区,像后峪子村这样“拔穷根”、奔小康、共富裕的动人故事还有很多——

在蒙阴县垛庄镇孙家峪子村,党支部书记王铭聚带头领办合作社,让200多户村民以土地入股,套种蜜桃,并去烟台考察“取经”引进苹果品种,种下村民致富增收的“摇钱果”,每年元旦前后召开分红大会,每户能分到20多万元。

在垛庄镇古泉村,退役“兵支书”刘元华自2019年上任以来,探索出“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与山东金葵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引导300多户村民流转土地2400余亩,规模种植蜜桃,实现村集体增收90多万元。

在莒南县坪上镇大山村厉家寨,几任党支部书记从上世纪50年代起带领村民移山、填地,将穷山恶水变成耕地良田。近年来,该村从国内外引进樱桃品种,目前樱桃种植面积超2.5万亩,成为“中国樱桃第一村”,年产值超2亿元,惠及农户7000余户。

“过去真是穷怕了,战天斗地就是为了过上好日子。如今,大家都住上了带电梯的楼房,吃上了白米白面,跟以前相比,别提有多好了。”76岁的厉家寨支部原副书记徐根前说。

党心换民心,民心聚党心。从革命战火中诞生的沂蒙精神,深深地镌刻着党和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红色基因。新时代,正是这红色基因,将党组织和群众拧成了一股绳,助力沂蒙老区打赢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孟良崮战役”。

这场“战役”中,各级财政先后投入资金近330亿元,提供了充足的“粮草”;村支书始终冲锋在前,带头苦干实干,再苦再累都任劳任怨;群众一心一意跟着党组织走,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自己富了不算富,群众富了才是真富。我当了45年的支书,也做了很多事,如今看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很满足了。”梁兆利说。

不畏劳苦多壮志,敢叫老区换新天。2021年,临沂1275个贫困村全部摘帽,4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6%的行政村集体收入超10万元,绝对贫困在沂蒙老区彻底成为历史。今年上半年,临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418元,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咱们的共产党领导好,沂蒙山的人民喜洋洋……”漫步在沂蒙大地的山间田野,穿行在车水马龙的商贸市场,记者耳边不时响起《沂蒙山小调》的优美旋律——临沂蝶变的答案或许就蕴藏在这一句句歌词中。

Recommend

Home

Services

Cooperation Cases

Events

Latest Investment News

Major Meetings

Major Events

Industrial News

Talent Recruitment

Talent policy

Why Shandong

Favorable Geographical Position

Improved Infrastructure

Open Investment Environment

Huge Consumer Market

Abundant Human Resources

Sound Industrial System

Booming Marine Economy

Inexhaustible Innovation Vigor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al Agencies

International Living Environment

Rich Cultural Heritage

Industrial Project Library

Contact Us

Functional Government Departments

Investment Promotion Agencies

Overseas Representative Offices of Provincial Government

Service Agencies in Cities

Your Suggestions

Cities

JinanQingdao

ZiboZaozhuang

DongyingYantai

WeifangJining

Tai'anWeihai

RizhaoDezhou

LinyiLiaocheng

BinzhouHeze

Development Zones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s

High-tech Development Zones

Special Customs Supervision Zones

Key Industries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igh-e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New energy & materials

Modern maritime

Healthcare & elderly care

High-end chemical industry

High-efficiency agriculture

Cultural creativity

Boutique travel

Modern 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