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rowsing

选择山东> 十强产业(新)> 现代海洋> 产业资讯

向大海要食物,山东如何挺进“深蓝”

2023-07-13 10:00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树立“大食物观”,向海洋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是端牢“中国饭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要求。

进入新时代,我国海洋水产品生产面临近海养殖空间冲突、环境压力持续提升、远洋入渔限制增加等多重挑战。山东作为海洋渔业大省,拥有良好的深远海养殖条件和产业基础,在海洋牧场建设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山东省应进一步加快开拓深远海空间,发展海洋牧场,塑造海洋渔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从“浅蓝”走向“深蓝”,在挑战中孕育新机

山东省拥有3000多公里海岸线,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近岸养殖和离岸养殖是目前我省海水养殖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近岸养殖密度较高,过量的饵料及药物投放使得局部海域的生态承载力大幅下降。近些年,随着海洋环保和海岸带综合治理工作的推进,近岸养殖正在快速缩减,传统的近岸养殖海域正在成为观光休闲、游钓、海上运动等多种活动的场所。近岸养殖向离岸和远海转移已成为海水养殖业的必然趋势。

另一方面,自2000年我国开始实施保护性的捕捞“零增长”政策以来,山东省近海捕捞产量逐年下降,但仍远远高于远洋渔业产量,过度捕捞使得山东省近海渔业资源日渐衰退,渔业资源的种群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近海捕捞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因此,海洋捕捞“由浅入深”已成为必然趋势,“深蓝渔业”也将成为海洋食物生产的主要增长点。

在海洋牧场建设方面,山东省有着明显的先发优势。早在2017年,山东省就发布了《海洋牧场建设规范》,成为全国首个推出省级试点方案的省份,此后又推出《山东省海洋牧场示范创建三年计划(2018—2020年)》,助力海洋牧场从传统向现代转变,促进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山东全省共有67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占全国39.6%,拥有全国最多的海洋牧场,全球最大的养殖工船,世界最大的深海渔场。

科技是山东建设“蓝色粮仓”的有力保障。作为拥有全国唯一的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省份,加快科技创新引领、推动海洋装备国产化是山东“蓝色粮仓”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山东省加速推动海洋渔业实现信息化、智慧化、绿色化发展,建设了国内首艘海洋牧场观测无人船。深远海智能化网箱“长鲸一号”实现了通过大数据技术实时反馈海洋水文信息、监测数据,并能自动投饵、自动水下清洗渔网,自动提升网衣,创造了两个世界第一和五个全国第一。“耕海1号”以科技创新推动海洋渔业产业转型升级,依托先进的5G技术,采用大量先进技术和设备,配备了污水处理、海水淡化、太阳能风能发电、水下环境监测、安全管理、无人机无人船巡检等系统,真正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生态化,通过提高环境感知能力,采取大数据分析等手段,为海洋渔业向智能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应用经验。2021年,海洋牧场“零碳”智慧用能示范区建成投运,每年可减少煤炭消耗1万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100吨以上。这些科技上的创新和应用,为“蓝色粮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底气和强劲的动力。

建设“蓝色粮仓”,还需突破关键堵点

当前,山东在推动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关键堵点亟待突破。

一是深远海养殖刚刚起步,面临技术、装备及模式多重挑战。相关基础数据缺乏,对深远海海域养殖适用性缺乏评估,大型智能化养殖设施多处在试验阶段,养殖苗种和核心配套装备选择少,相关监测管控、运营管理、加工运输等配套技术还不完善,缺少成熟可行的经营模式。养殖装备建造一次性投入高,投资回收期长。目前,万吨级桁架式智能养殖平台建造单位成本多在500-2000元/立方水体,10万吨级养殖工船造价超过5000元/立方水体,尚未包括200-300元/立方米的燃料费用,建造成本是大型深水抗风浪网箱的几十倍。

二是政策规制配套不到位,扶持力度有待加强。以深远海养殖和极地渔业开发为突破口的“蓝色粮仓”建设顶层设计不完善,缺少对深远海空间布局和技术装备配套产业链的整体谋划。在相关装备制造、海域使用审批、财政资金补贴及风险抵御等方面缺乏成熟的配套政策设计与规制标准,现有的渔业扶持政策工具难以提供完善的服务保障。深远海养殖技术开发系统性差,尚未形成具有较高应用推广价值的技术体系和商业模式。

多管齐下、协同发力,筑牢“蓝色粮仓”

将海洋水产品生产纳入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构建“蓝色粮仓”产业链。树立“大食物观”,统筹陆海食物供给。根据海、陆食物生产在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产品结构、生产模式与市场供给等方面的特点,统筹规划设计海洋食品安全体系,优化陆海食物生产格局。创新海洋渔业资源开发机制,建立产业、资源、生态协调发展的海洋水产品生产新模式。进一步完善海洋水产资源保育、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水产品加工、水产品贸易流通等“蓝色粮仓”关联产业链。培育离岸深水网箱、大型智能平台等深远海养殖新业态,探索深远海养殖与捕捞智能化、数字化管理模式,构建深远海后勤保障、冷链运输、加工销售产业链,开发海洋休闲渔业、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环保等跨界融合新产品。

搭建技术创新平台,优化专业技术服务场景。加强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等科技机构的合作,聚焦水产种苗繁育、大洋极地捕捞、深远海养殖、水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环节,搭建水产育种、海洋牧场、深远海装备、生态养殖及智慧渔业工程技术创新平台,推动山东省智慧海洋牧场重点实验室、黄海水产研究所等省、市渔业创新载体建设。设立深远海养殖科技创新专项基金,重点突破高值鱼类种苗繁育、深远海养殖技术、疫苗与饲料加工等关键技术,建立黄渤海深远海养殖试验基地。发挥青岛市船舶与海工制造优势,重点发展深远海养殖装备、智能运营与加工装备,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渔业技术装备,打造国内一流的现代渔业装备制造基地。

建立“蓝色粮仓”政策补贴机制,完善深远海渔业保险制度。加大对深远海养殖种苗、疫病防控、饲料加工、装备研制和生产示范等方面的引导性资金投入。鼓励银行开发针对深远海渔业的金融产品,广泛吸纳企业资金、民间资本及风险投资等参与深远海渔业开发,形成多元化的深远海渔业开发投资机制。探索建立碳汇渔业及渔业绿色发展的生态补偿机制,对绿色低碳渔船、环境友好型渔业装备、生态养殖设施与生态型海洋牧场建设给予适度的资金补贴。设立“蓝色粮仓”建设引导基金,鼓励沿海地方政府利用财政资金设立扶持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支持“蓝色粮仓”建设,积极拓展众筹、互联网金融等新兴融资渠道,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先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Recommend

Home

Services

Cooperation Cases

Events

Latest Investment News

Major Meetings

Major Events

Industrial News

Talent Recruitment

Talent policy

Why Shandong

Favorable Geographical Position

Improved Infrastructure

Open Investment Environment

Huge Consumer Market

Abundant Human Resources

Sound Industrial System

Booming Marine Economy

Inexhaustible Innovation Vigor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al Agencies

International Living Environment

Rich Cultural Heritage

Industrial Project Library

Contact Us

Functional Government Departments

Investment Promotion Agencies

Overseas Representative Offices of Provincial Government

Service Agencies in Cities

Your Suggestions

Cities

JinanQingdao

ZiboZaozhuang

DongyingYantai

WeifangJining

Tai'anWeihai

RizhaoDezhou

LinyiLiaocheng

BinzhouHeze

Development Zones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s

High-tech Development Zones

Special Customs Supervision Zones

Key Industries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igh-e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New energy & materials

Modern maritime

Healthcare & elderly care

High-end chemical industry

High-efficiency agriculture

Cultural creativity

Boutique travel

Modern 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