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rowsing

选择山东> 十强产业(新)> 现代海洋> 产业资讯

烟台与青岛,两座海工城市的较量

2024-01-23 15:22

2023年12月6日凌晨,从山东烟台海阳固体火箭总装测试基地出厂、远赴广东阳江海域的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升空,实现我国固体运载火箭海上发射“七发七捷”。

2023年9月,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星河动力自主研制的首枚火箭“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一)”在海阳东方航天港发射升空,打出了四个“世界第一”。

我国第五处火箭发射基地、首个海上发射母港——海阳东方航天港成为既可生产制造火箭,又具备发射条件的唯一一个海上发射技术服务港。

海阳为何短短五年时间从无到有成长为航天高地?除了地理位置优势外,还离不开烟台航空航天、海工装备的研发、设计、制造、运营与产业配套能力。

青岛则与烟台走了一条不同的船舶海工发展之路,两座城市各有着怎样的海工故事,又如何携手打造高端海工装备“山东样本”?

▲中集来福士建造的海洋牧场平台

01

烟台: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逐渐成型

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半潜式钻井平台、世界第一艘30万桶圆形储油加工船、世界第一条半潜式游艇专用运输船、全球最大的电驱压裂成套装备、全球最大功率压裂车等、世界第二大连续油管设备、液氮设备、亚洲第二超大型导管架、国内首个海上航天发射平台、全国最大的海上深水油气平台建造基地、全球四大深水半潜式平台建造基地之一、全国五大海洋建造基地之一……

这些位于世界前列、中国第一的海工设备均来自烟台。

现在的烟台已经在海洋牧场、海洋核电、临海工程建设、海上风力发电、大型船舶建设基地、特种船舶建造、海洋石油天然气装备制造业等多个产业链条和产业区中,培育出了以中集来福士、杰瑞集团、蓬莱巨涛重工、中柏京鲁船业、蓬莱大金等为代表的区域大型龙头企业,初步建立了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

烟台的海洋工程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企业就是在国内外海洋工程技术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中集来福士。

中集来福士在国内最早从事海洋工程研究,是国内唯一一个同时拥有半潜平台、自升平台及海工特种船舶三大系列产品线的海工企业,也是国内最大的海洋工程设计与制造企业之一,拥有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海洋工程专业研发团队,拥有世界一流的海工建造设施,拥有大型船坞、大型起重设施以及先进的驳船下水模式,形成了海洋工程项目总装建造的独特优势。

1994年,海洋工程业界著名人物、后来当选新加坡工程院院士的章立人来到烟台,通过一系列合并收购,在烟台造船厂基础上创办了烟台来福士船厂,首次把新加坡海工基因带到中国,建设了唯一一个由外资控股并完全由有着30年船舶建造经验的团队来进行管理的船厂。

烟台漫长的海岸线,深海作业不回淤的优良条件,不因潮汐和气候变化而变化的水情,为烟台来福士建造全球最先进的海洋钻井平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烟台的花岗岩地基使来福士有条件建造全球最大的、起升重量高达两万吨的桥式起重机“泰山吊”。我国其它海工企业和世界上主要的海工企业均因为地基沉降问题,无法建造这么大的吊机,这也为来福士日后确立了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

▲中集来福士烟台基地深水码头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30多年的船舶建造经验、世界一流的造船设施以及世界驰名的商标品牌吸引了中集集团的目光。

当时的中集集团主要专注于集装箱业务、道路运输车辆业务、能源、化工及食品装备业务、机场设备业务,预料到集装箱业务将放缓,海工行业成为中集最寄予厚望的增长点,被称为“中集的明天”。

2008年,中集集团完成对烟台来福士的收购,外资企业到国有企业身份的转变,也使来福士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和培育。

中集集团收购来福士后,调动了中集集团最优秀的人才资源、金融资源、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投入在海工业发展上。中集集团敏锐意识到,提升自身的基础设计能力是突破中集海工行业发展瓶颈的首要问题,为此,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成立,着重发展自主研发设计建造能力。

此外,中集集团计划收购海工行业最大的设计公司、美国钻井平台设计商F&G。

“收购F&G,中集集团将具有与全球一流海工装备制造商一决高下的能力。”对于收购F&G对中集集团的重要性,有分析师强调。

虽然交易最终被中交股份截胡,但后来几年成功收购了瑞典和挪威两家知名海工设计公司Bassoe Technology(BT)与 Brevik Engineering(BE),形成“五院三地”(烟台、深圳、上海、瑞典和挪威)中欧互动的总体研发制造体系,整个研发技术团队超过1200人。

海洋工程研发设计是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竞争的核心和灵魂。瑞典、挪威几乎是最早发展海洋石油装备的国家,此举对中集来福士熟悉欧美标准、贴近目标市场需求、获得国际高端客户认可、提高国际话语权有重要意义。

中集来福士的成功,还来源于企业一批具有30多年建造经验的国际海工人才的超前眼光和不懈奋斗。

公司拥有的国际化海工专家队伍,对海工产业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中集在产业升级之初,曾考虑过船舶产业,但后来抵御了国内船舶产业投资见效快、利润高、配套成熟的诱惑,坚定发展海洋工程这一高端产业,并对海工产业培育周期长、资金投入大、产业升级的严峻复杂性有较充分的思想准备,在国内当时无产业基础、无经验可循的现实情况下,通过15年的艰难探索,结合国内船舶产业发展特色,率先为国内海工产业建立了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

如今,中集来福士以油气钻井为根基,延伸拓展到油气生产、海洋渔业、清洁能源、特种船、平台运营管理等六大领域。

40年的烟台造船厂加上10年的中集海工路,从船舶制造转向海工装备,中集来福士的选择,也为烟台海工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中集来福士在烟台引领了400多家企业,为建设一流的海洋工程服务平台,加快发展产业集群奠定了优势基础。现如今,烟台拥有规模以上船舶与海工装备企业50多家,配套企业200余家,已形成以海洋钻井平台、特种船舶和海上油田服务装备制造为特色的海洋装备制造业体系。

2023年6月,中集来福士党委副书记杨易川在接受采访时说,“目前,中集来福士已累计交付上百座各类海洋工程装备,其中已交付的12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占全国80%、全球23%的市场份额,跻身全球深水海工装备领域第一梯队。”

与中集集团合作时,章立人希望,中集的巨大平台能让烟台来福士在未来10年内做到世界第一。

10年成功跻身第一梯队,中集来福士用实力赢得了全球海工话语权。

烟台海洋工程产业离不开中集来福士等龙头企业,但中集来福士等个别企业的实力,不等同于烟台海洋工程产业整体在竞争中也会始终具有领先优势。

烟台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度高、产业链条完整、协同创新与综合配套能力强,从上游的海洋工程产品设计、配套设备制造,中游的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及建造,到下游的海上钻井、海洋油气田生产运营服务等产业链,均有涉足。

同样要注意到,海工装备产业链条不够长,海上风电装备、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装备、海洋新能源利用装备等仍处于起步期、培育期。

走在发展的路上,总会遇到新的困难,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新的发展。

2022年,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的《山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后文简称《规划》)赋予烟台“核心引领”重任。规划指出,烟台要着力统筹岸线资源、产业基础和创新资源,进一步做优做强海洋油气开采装备和远洋渔船,加快海上风电、深远海养殖、海洋文旅等新型海洋工程装备发展,着力打造全球海工装备名城。

山东省“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了“支持烟台建设中国海工北方总部”的任务要求,烟台未来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回头再看2019年。

五年时间,航空新城从无到有,大量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烟台海工企业及其配套企业参与其中,过去几十年积累的完善的海工装备研发、设计、制造、运营能力,确保了首次海上发射机遇来临时,烟台有能力成功抢抓机遇,从单纯保障发射任务,到发展出全产业链商业航天高科技产业集群。

这是海阳之路,也是海洋之路。

02

青岛海工升级之路怎么走

青岛同烟台一样,海洋区位优势明显,海洋资源丰富,海湾、港口、海岸线条件优良。同处于日本、韩国和中国构筑的世界造船业“金三角”的中心位置,这一区域汇集了世界80%的船舶建造能力。

2022年,青岛15个主要海洋产业中,80%的产业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其中,海洋船舶、海工装备制造、海洋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工程建筑6个产业规模居全省第一。

也就是说,在海洋船舶和海工装备制造领域,青岛的产业规模要超过烟台,位居全省第一。

2022年,烟台海洋产业生产总值突破2300亿元,海工装备产业实现产值263亿元。青岛海洋产业生产总值为5014.4亿元,西海岸新区船舶海工产业年产值突破300亿元。

作为海洋强市,青岛同样被委以“核心引领”重任。《规划》指出,“着力推动以青岛海西湾为核心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提档升级,进一步聚集国内外海洋装备领域优势创新资源,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作,积极开展试点示范,打造全球领先的综合性海洋装备创新基地。”

对比《规划》可以看出,烟台的定位是全球海工装备名城,更偏重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而青岛的定位是综合性海洋装备创新基地,更偏重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总装建造。

在青岛承担此重任的地方,就是国家规划建设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位于胶州湾南口西海岸的青岛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

这里是中国船舶集团国内重要的制造基地,中石油系统全国唯一、中海油系统全国最大的海工装备基地。

穿过胶州湾海底隧道进入西海岸新区,右手边塔吊林立,一片繁忙。基地内集聚了北船重工、中船柴、海油工程、海西重机等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企业以及各类配套企业50余家。基地内形成了以造船为龙头、船舶配套和技术研发同步发展的船舶产业集群。

青岛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总装建造离不开龙头企业北船重工,北船重工的成长史,也是青岛海工装备产业发展的缩影。

北船重工可以追溯到德国人1899年创办的修船所,修船一直是其强项,在北海船厂时期,修船业务打入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同时企业也在尝试其他非船舶海工项目的开发,参与过南极中山站、长城站的建造,为胜利油田打造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直到搬迁至海西湾后,大踏步向造船业迈进。

北船重工常务副总经理刘杰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北船重工的传统优势产业是大型船舶建造维修,目前超大型矿砂船业绩位居全球第一,大型散货船市场占有率世界领先。

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就是由北船重工建造,创造了养殖渔船单船吨位和养殖规模最大、单舱水体量最高、具备高度自动化和信息化的首个10万吨级全封闭可游弋式大型养殖平台等多项国内外纪录。动力系统,则是同在基地的海西电气参与研发制造。

从北船重工的发展升级历程可以看出,青岛的海洋产业与制造业基础雄厚关系紧密,但强项是在船舶建造维修。

海工装备产业链较为复杂,各环节的价值增值分配比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研发设计、高端装备生产加工、工程装备服务、基础部件生产加工、原材料生产加工环节。

位于产业链上游的研发设计是整个海工装备产业链中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因为海工装备产品往往针对用户的特定需求进行研发设计,不能规模化生产,该环节的创造能力最高、附加值最大、在整个链条上的利润也最丰厚。

在近期一篇第一作者署名为孟庆胜的论文《青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若干思考》里,作者在论述青岛海洋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短板时指出,青岛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较慢,如海工装备 EPCI链条结构(设计、采购、建造、安装)中,中海油青岛海工仍以C端建造环节为主,与烟台中集来福士具有EPC三个环节相比,还缺少价值链条高端的设计和采购环节。

作者的单位是青岛市海洋发展局,论文虽未标明职务,但很有可能是一年前履新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局长的孟庆胜。

局长指出的问题,一针见血,青岛海工的优势与不足,尽在其中。

论文也给出了提升研发设计能力的方案,“推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船舶设计研究中心尽快落地,补齐船舶海工研发设计短板。依托中国船舶海洋装备研究院、中船710、712、725所、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等机构,争取国家、省级重点研发计划,创新技术、集聚人才……”

不过,这也不只是青岛的问题。从全国来看,我国海工装备在全球处于第二梯队,从海工产业链来看,我国相对具有优势的就是总装建造环节,总装建造能力和新加坡相当,但在海工装备(尤其是高端海工装备)的设计、配套、总包、关键技术等方面存在差距。

历史上,新加坡是世界修船中心,其海洋平台经历了修理、改装、建造的三个历程,逐渐积累了经验发展至今。青岛等大部分地区走的路,与新加坡是基本相同的。

埋头建造,只能成为行业苦力。高端建造,也只是别人的高级苦力。我们向来在需要下力气的地方能做到行业第一、世界第一,但竞争的优势在于不但能动手,还要能动脑。

过去业界把中国的造船工业比喻为船壳工业,虽然有大量海外订单,从数据上看兴旺发达,但关键零部件本地化率还不够高,导致营业收入大,但利润总额低的现象。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1—9月,全国74家重点监测船舶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09.6亿元,利润总额127.8亿元。

一方面,在劳动力成本、制造成本的主导下,造船业经历了从欧美到日韩再到中国的产业转移,中国成为最大造船国家。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2022年我国造船国际市场份额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在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我国有12种船型新接订单量位列世界第一。

▲2022年我国造船完工量前10家企业和新接订单量前10家企业

另一方面,造船业尚处于产业链中游,总装建造厂尚不具备成为链主企业的关键环节。体量进入第一方阵,质量上距欧美、韩国、新加坡还有差距。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突破设计等环节存在的短板,提升设计自主权,设计自主权决定了国产化率,决定了如何分配供应商,有助于大幅降低成本,提升议价能力。

诞生“国信1号”的海西湾造修船基地,在2017年诞生了全球首座半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Ocean Farm 1”(海洋渔场1号),由中船重工武船集团建造,挪威萨玛尔集团设计研发。

当时,我们只充当了一个建造者的角色,整体设计、核心技术、最高的附加值都掌握在外国海工企业手中。

重温2018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烟台中集来福士时的指示,“基础的、核心的东西是讨不来买不来的,要靠我们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来实现。”

中集来福士的可燃冰平台“蓝鲸系列”从基础设计到建造、交付都由中集来福士完成。

然而,“蓝鲸1号”问世并不顺利。研发之初,平台钻井系统完全由外方掌控,成本占到工程总投资40%左右,意味着要花费近3亿美元从国外采购钻井系统。来福士与外方谈判十几天,仅磨来180万美元的“优惠”。

从“来图加工、来料加工”的建造商,到高端海工装备EPC总包服务商,中集来福士用了10年时间,冲进全球海工行业第一梯队。

青岛海工升级之路,就是学习先进,实现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青岛在设计“国信1号”的时候,倒逼创新,将整体的设计、核心技术掌握在青岛的海工企业手里,已经形成3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突破了船载舱养、水体交换、减摇制荡、减振降噪、清污防腐、智能集控六大关键技术。项目累计形成系列技术成果60余项,申请专利保护40余项。

现在,30万吨级超大型“国信4号”已启动功能论证和总体设计,从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的角度来说,其重要意义已经超越了养殖本身。

03

携手合作,赚世界的钱

2022年,山东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完工量264.3万载重吨,在全国位居第五。第一大省是江苏,造船完工量为325艘、1743.3万载重吨,占全国份额的46%、世界市场份额的21.8%。

▲2022年我国造船完工量位居前5的省市地区

江苏已经连续十四年位居全国首位,其中80%左右的船舶海工制造企业,都聚集在苏中三城:南通、泰州、扬州,三地合作打造世界级“通泰扬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

长三角海工聚集区和渤海湾海工聚集区是中国目前形成的两大海工重镇。其中江苏省遥遥领先,值得山东学习。

《规划》指出,到2025年,山东全省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要保持在全国的10%以上,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规模保持在全国前三位。全力打造山东半岛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聚集区,打响“山东海工”品牌。

青岛、烟台,再加上威海,三大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产值占全省的80%以上。

站在全省的角度看,山东要争先,就代表了青岛、烟台、威海要合作争先。从各项数据来看,通泰扬地区是青烟威地区的学习对标对象。

从青岛、烟台的代表企业来看,两地也走了两条不同的海工之路,船舶海工与装备海工,应是互补而非竞争关系。

在海工装备领域,总装是一个全球合作的概念,分工有利于产业发展。自己门门第一,是不现实的目标。

“通泰扬”船舶海工集群通过差异化竞争,形成了南通的海工装备、豪华邮轮,泰州的大型油船和集装箱船,扬州的大型散货船和滚装船等特色基地。

山东船舶与海工制造产业主体发展仍处在装备仿制与跟跑阶段,需要克服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地方配套衔接不畅等问题。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我们目前可以说做到了“登东山而小鲁”,那么下一步的目标是突破欧美国家对核心海工技术的封锁以及新加坡和韩国对高端项目的激烈竞争,才是“登泰山而小天下”。

海工装备不仅涉及海洋资源的开发,更关系到国家对未来海洋空间和话语权的争夺,已经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全球发展海工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我们做出多大的成绩,就代表中国在全球海工领域掌握多少话语权。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中国作为一个超大型工业化国家,海洋装备产业是强国大业。开发海洋、经略海洋,青岛烟台,当挑重担,扬帆满舵,奋楫远航!


Recommend

Home

Services

Cooperation Cases

Events

Latest Investment News

Major Meetings

Major Events

Industrial News

Talent Recruitment

Talent policy

Why Shandong

Favorable Geographical Position

Improved Infrastructure

Open Investment Environment

Huge Consumer Market

Abundant Human Resources

Sound Industrial System

Booming Marine Economy

Inexhaustible Innovation Vigor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al Agencies

International Living Environment

Rich Cultural Heritage

Industrial Project Library

Contact Us

Functional Government Departments

Investment Promotion Agencies

Overseas Representative Offices of Provincial Government

Service Agencies in Cities

Your Suggestions

Cities

JinanQingdao

ZiboZaozhuang

DongyingYantai

WeifangJining

Tai'anWeihai

RizhaoDezhou

LinyiLiaocheng

BinzhouHeze

Development Zones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s

High-tech Development Zones

Special Customs Supervision Zones

Key Industries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igh-e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New energy & materials

Modern maritime

Healthcare & elderly care

High-end chemical industry

High-efficiency agriculture

Cultural creativity

Boutique travel

Modern 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