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rowsing

选择山东_新> 城市要览> 青岛> 城市资讯

青岛:航运业“脱碳”,掀起船舶更新潮

2024-04-17 14:35

在全球航运业低碳转型的强势推动下,造船业迎来更新换代的超级周期。

今年一季度,青岛船企签下20艘新船建造订单,几乎都是清洁能源动力船舶。目前,青岛已经在清洁能源动力船舶领域占据先发优势,形成了民船中心设计绿色环保船型、北海造船和青船公司建造船舶、中船发动机生产船用动力、海德威和青岛双瑞提供环保船配产品的一条完备产业链。

刚刚发布的《山东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提出,鼓励支持高耗能高排放老旧运输船舶提前报废更新,支持电动、LNG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动力船舶发展。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将进一步刺激清洁能源动力船舶投资,加快航运业脱碳的步伐。

航运碳税箭在弦上

船舶的大规模更新换代,一方面与航运业周期性有关,船舶使用寿命为20年左右,上一个超级周期生产的船舶面临大批量淘汰,另一方面则是越来越严格的低碳转型要求,催生替代燃料船舶建造、环保设备改装、港口新能源应用等新市场。

航运业是排放大户,碳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3%。去年7月,国际海事组织(IMO)通过了新的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修订后的减排战略包括到2050年实现国际航运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并承诺力争到2030年全球排放总量比2008年降低30%,替代燃料使用力争达到10%。

航运碳税的出台则让船舶减碳变得更为紧迫。欧盟已经将航运业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未来前往欧洲航线的高耗能高排放船舶将收到碳排放账单。

根据英国造船和海运业分析机构克拉克森的最新统计数据,今年前2个月全球总计232艘1240万总吨的新船订单中,多达126艘680万总吨为替代燃料船舶,占比达到55.1%,超过去年全年的43.8%,刷新2022年创造的历史纪录53.7%。

除了新船全面转向清洁能源,很多未到报废年限的老船也需要进行环保升级,洗涤塔、脱硫塔、碳捕集系统等环保船用装备炙手可热。

前不久,韦立国际集团Winning universe轮在北海造船完成改装,由海德威提供“尾气脱硫系统+碳捕集系统预留”一站式解决方案。

“很多老旧船舶的碳排放不达标,想要免交碳税,一种方案就是加装碳捕集系统,把航行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压缩成液态带回国内再处理。”海德威科技集团(青岛)有限公司发展部总监卢克超介绍,海德威的低碳航运解决方案涵盖了新燃料(甲醇/LNG/氨)供给系统、碳捕集与再利用系统、船舶尾气脱硫系统以及固态储氢、AEM制氢、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等最新前沿技术。

技术路线各有优势

清洁能源是航运业脱碳的关键。当前,船舶领域替代燃油的技术路线以液化天然气(LNG)、甲醇、氨、氢、电池等为代表。

“所有技术路线中,最成熟的是LNG,应用于大型远洋船舶的LNG双燃料发动机已经批量交付;更有前景的是甲醇,甲醇可以在常温常压下储存,仅需小幅度改装,LNG必须在零下162摄氏度低温下储存,光储罐的造价就要数千万元。从降低排放和控制成本的角度,越来越多船舶选择甲醇为动力。”卢克超表示。

全球前十大航运巨头中,马士基、达飞、中远海运等加入了甲醇燃料阵营,其中马士基一口气订购了18艘大型甲醇动力集装箱船。海德威也完成了国内首套甲醇燃料供给系统实船订单,为国家能源集团航运公司的10000DWT甲醇双燃料综合电力推进船提供甲醇燃料供给系统解决方案。

另一种颇具潜力的清洁能源为氨。氨可以像纯氢一样燃烧,不会产生碳排放,容易储存和运输。去年底,比利时船东CMB公司选择在北海造船建造其首批氨燃料系列大型散货船,由中船发动机制造氨燃料发动机。据中船发动机方面介绍,首台氨燃料发动机将于明年交付。今年2月,青船公司抢下氨燃料集装箱船全球首单,预计于2026年交付,在挪威至德国之间的航线运营。

在所有清洁能源中,氢是最为理想的零碳燃料。但氢有易泄漏、易扩散、易燃易爆等缺点,储存运输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德国曼恩公司已经开发出新型船用氢内燃机,采用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三峡氢舟1”号在宜昌投入使用,相关应用均为内河或近海航运,未见于大型远洋船舶。

此外,航运低碳还有一条路线是电池,受到电池续航里程短、充电设施不足、成本较高等限制,主要应用于渡船、观光船、港口拖船等小众市场。以青岛港为例,启用了全国首艘油电混合智能拖轮,在纯电力模式下可实现零油耗、零排放。

中信期货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没有一种替代燃料具有全方位、压倒性的优势从而可以完全替代燃油在船用燃料中的中心地位。市场共识是从LNG过渡到可再生的氢、氨或甲醇。

布局全产业链

航运业低碳转型是个系统工程,涉及绿色能源制备、装备生产、储运及加注体系等产业链。

以备受航运业青睐的绿色甲醇为例,其“绿”体现在通过绿电制氢,再将氢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醇。2023年,以甲醇为燃料的船舶订单达到138艘,然而绿色甲醇的生产、储运和加注等环节仍然滞后。马士基曾表示,到2025年公司需要绿色甲醇75万吨,2030年预计需要绿色甲醇500万吨,2040年大概需要2000万吨。

“大量新船交付之后,绿色甲醇燃料供应是远远不够的。一艘2.1万TEU集装箱船每年的甲醇用量大约3万到5万吨,目前国内在建的绿色甲醇项目产能难以满足需求。”卢克超表示。

自去年开始,中能建、中电建、中广核、中石化等大型央企加速切入绿色甲醇项目,金风科技、远景能源等民营企业也纷纷入局。这些项目多数位于内陆地区,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制氢,再合成绿色甲醇。而山东的海上风电资源得天独厚,海德威计划与山东港口、山东海运、山东能源等合作,打造绿氢制绿色甲醇示范项目。

在海德威规划中,先是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再是将绿氢与二氧化碳合成绿色甲醇,然后是船舶采用绿色甲醇为动力,最后用碳捕集系统把二氧化碳封存起来用于合成绿色甲醇,形成船舶零碳排放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闭环。

值得一提的是,绿色燃料加注能力也是港口吸引更多国际船舶靠泊、提升航运服务能级的重要砝码。

上海港已经抢先一步引进LNG加注船和绿色甲醇加注船,建设全球首个甲醇船用燃料交易平台,打造亚太船舶清洁能源加注中心。就在4月10日,马士基“阿斯特丽德马士基”轮靠泊上海洋山港,完成国内首单“船对船”加注保税绿色甲醇燃料业务。青岛港今年亦规划启动甲醇燃料船舶加注、岸电智能管理系统等一批项目,推动能源结构清洁化。


Recommend

Home

Services

Cooperation Cases

Events

Latest Investment News

Major Meetings

Major Events

Industrial News

Talent Recruitment

Talent policy

Why Shandong

Favorable Geographical Position

Improved Infrastructure

Open Investment Environment

Huge Consumer Market

Abundant Human Resources

Sound Industrial System

Booming Marine Economy

Inexhaustible Innovation Vigor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al Agencies

International Living Environment

Rich Cultural Heritage

Industrial Project Library

Contact Us

Functional Government Departments

Investment Promotion Agencies

Overseas Representative Offices of Provincial Government

Service Agencies in Cities

Your Suggestions

Cities

JinanQingdao

ZiboZaozhuang

DongyingYantai

WeifangJining

Tai'anWeihai

RizhaoDezhou

LinyiLiaocheng

BinzhouHeze

Development Zones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s

High-tech Development Zones

Special Customs Supervision Zones

Key Industries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igh-e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New energy & materials

Modern maritime

Healthcare & elderly care

High-end chemical industry

High-efficiency agriculture

Cultural creativity

Boutique travel

Modern 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