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rowsing

选择山东> 资讯要情

2019年上半年山东经济形势观察:为未来发展创造更广阔空间

2019-07-29 11:10

20190727063043139.jpg

  □CFP供图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持续加快推动改革创新提升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图为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

  7月26日,山东省2019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公布。情况显示,前六个月全省经济增速虽然较一季度回落了0.1个百分点,但大部分指标增势良好,经济继续呈现积极向好变化。

  “总的看,经济运行基本面保持稳定,部分先行指标向好,新动能加快成长,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经济结构明显优化,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基础不断夯实,为我省未来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空间。”省政府办公厅一级巡视员、省政府新闻发言人夏宗元表示。

  保持定力、顶住压力、增强耐力、加倍努力,山东经济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扭住“高”“新”不放松

  “增速放缓有外部大环境因素,最主要的是山东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空笼期’,淘汰了一部分落后产能,新兴产业的培育需要有个过程。因此,部分指标回落存在一定必然。”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冰认为,从长远计,用发展速度换结构调整的空间和发展质量的提升是值得的。

  “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速度,是含金量更高的速度,也是一个有后劲支撑的速度。”省统计局副局长陆万明表示,实现上半年增长5.4%,是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的结果,是坚持对生态环境标本兼治的结果,是大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结果。

  利用煤矸石、铁矿渣等采矿产生的固体废物作原材料,生产新型包装,整个生产过程真正做到零排放。今年年初,泰安市把原本打算在外省投资的金泰恒盛纸业招来,在东平县建立国内首个用石头造纸箱的金泰恒盛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投产后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税收1.8亿元。

  不仅仅是泰安。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持续加快推动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的制度环境、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出台“六稳”工作落地见效的30条意见等政策措施,把产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主动加严环保、安全、质量标准,倒逼转型升级,优化经济布局,提升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与此同时,我省乡村振兴、海洋强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八大发展战略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势头良好。

  “我省产业层次在提升、动力结构在优化、内在效能在改善,为今后我省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刘冰表示,闯过新旧动能转换空窗期的“关”,迈过由资源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坎”,要扭住“高”“新”不放松,保持战略定力,顺势而为、应势而变。

  把握大势,看透数据

  去年11月签订协议,今年1月开工建设,5月开始试生产,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在枣庄经济开发区的生物识别芯片项目进展可谓“神速”。据了解,这个项目总投资30亿元,一期工程投资2.2亿元,一期工程建成后,可年产1000万片生物识别芯片,带动就业500人,年销售收入10亿元。

  “我们对全国20多个开发区作了调研,最终选择枣庄,就是看中这里良好发展环境。”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院长姚燕表示,项目还将吸引全产业链条向山东聚集,带动产业链间接效益超过200亿元。

  不仅仅是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项目。上半年,全省各地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投资快速增长,为未来发展拓展新空间、增添新动能。上半年,全省三次产业投资构成为1.5:32.2:66.3,服务业投资比例提高8.7个百分点,“四新”投资占比超过4成。

  数据很重要,更关键的是要全面、客观看待,看清看透数据背后的事实、逻辑和趋势。省政府研究室研究一处处长徐俊青认为,当前全省经济积极向好的变化不断积累,高质量发展的效应开始显现,结构正在优化、生态正在改善、动力正在增强、数据正在做实,这是我们的底气所在、信心所在。

  来自诸多方面的信息显示,当前既是全省发展最困难的一个时期,也是机遇最多的一个时期。目前全省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主要包括“空笼期”、去产能和环保治理加严、要素制约“天花板”等问题,但根本的是“空笼期”。在新兴产业中,增速较快的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增加值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还只占到三成左右。

  当前,全省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趋好的总基调没有变。企业是市场的晴雨表,广大企业的信心就是极佳例证。山东元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苏州市到临沂郯城县投资落地的企业,2019年新增二极管、桥堆等多个产品品种,预计将新增销售收入2000万元。公司董事长任志红说,无论是营商环境还是市场前景,都感觉很踏实,在一期投资之后还有二期。

  统计显示,山东二季度企业生产经营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25.2和123.0,均处于较为景气区间。

  省相关部门的分析认为,三四季度全省经济运行将小幅回升,全年实现稳定增长有较强支撑,有望实现全年主要经济发展目标任务。

  高质量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来自新闻发布会的信息显示,上半年我省经济运行基本面保持稳定,部分指标先行向好,但新旧动能接续不畅、市场预期不稳、风险防控压力大等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

  “不要太在意一时的经济回落,结构调整会伴随短期的阵痛。”浙江省信息化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卓勇良说。

  与山东相比,浙江更早感受到经济下行的“寒意”。2009年一季度,浙江经济增长仅3.4%,告别了连续19年的两位数增长,工业更是陷入寒潮,2008年至2015年间除个别月份外,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持续排在全国20名之外,2012年甚至一度跌至全国30位。

  正确的发展思路,时间是其最好的佐证。“当金融风暴来临,浙江由于早就堵上了粗放外延发展的路子,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日子反而一点点好过起来。现在我们看到,叫停外延粗放发展的思路是正确的。”卓勇良说。

  如今,浙江在探索经济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已经“找到了跑道、见到了曙光”。今年上半年,浙江GDP同比增长7.1%,在东部经济总量较大的几个省份里,浙江的增速领跑。

  棋至中局,态势为要。察形观势,增添底气。从浙江身上看到,经济发展不仅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

  山东的近邻江苏,也正在经历结构调整的阵痛。全球金融危机后,江苏的外向型经济受到巨大冲击。“经济增速从原来两位数的增长迅速回落,形势倒逼江苏提高生产力,加快技术进步。”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刘志彪说。

  从拼要素、消耗资源逐步转变为依靠生产力提高,依靠技术水平提高,依靠人力资本投入来推动发展。今年上半年,江苏生产总值48582.7亿元,同比增长6.5%。

  反观山东的上半年,四组数据值得关注:高技术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达到19.1%;1-5月规模以上工业研发经费增长73.7%;新增院士工作站109家,占总数的近1/6;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快于制造业投资20.3个百分点,“四新”投资占比超过4成。不难看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对我省经济发展的贡献在不断攀升。

  “江苏也好,山东也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趋势就是创新驱动发展。这是一个长期的痛苦的调整过程,坚持下来才能为未来发展积蓄后劲。”刘志彪说。

  爬坡迈坎,最考验定力和耐心。企稳筑底,当前不利因素正在有序化解,积极因素正在加速集聚。山东有信心有能力迎接机遇,应对挑战,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记者 袁涛 杜文景 陈晓婉)

Recommend

Home

Services

Cooperation Cases

Events

Latest Investment News

Major Meetings

Major Events

Industrial News

Talent Recruitment

Talent policy

Why Shandong

Favorable Geographical Position

Improved Infrastructure

Open Investment Environment

Huge Consumer Market

Abundant Human Resources

Sound Industrial System

Booming Marine Economy

Inexhaustible Innovation Vigor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al Agencies

International Living Environment

Rich Cultural Heritage

Industrial Project Library

Contact Us

Functional Government Departments

Investment Promotion Agencies

Overseas Representative Offices of Provincial Government

Service Agencies in Cities

Your Suggestions

Cities

JinanQingdao

ZiboZaozhuang

DongyingYantai

WeifangJining

Tai'anWeihai

RizhaoDezhou

LinyiLiaocheng

BinzhouHeze

Development Zones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s

High-tech Development Zones

Special Customs Supervision Zones

Key Industries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igh-e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New energy & materials

Modern maritime

Healthcare & elderly care

High-end chemical industry

High-efficiency agriculture

Cultural creativity

Boutique travel

Modern 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