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解析·现代金融篇

来源:2018-10-10 18:19

 我省金融业态丰富,银行、证券、保险、地方金融组织完备,但银行业一家独大的情况较为突出,金融业规模偏小、融资结构依赖银行信贷等老矛盾老问题仍然存在。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产业,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而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对金融业又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实现自身的凤凰涅槃,进而保障、支撑、促进、引领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是山东金融业必须答好的考卷。

 现代金融发展格局待构建

 今年以来,海容冷链、青岛银行、青岛港陆续IPO过会,山东将新迎来3家A股上市公司。值得注意的是,我省今年还没有一家企业正式登陆A股,而江苏、广东、浙江三省仅上半年就分别有11家、9家、9家,山东与发达省份在资本市场的差距在拉大。

 资本市场落后是金融业总体实力不强的体现。省金融办主任刘晓表示,金融来源于实体经济,又服务于实体经济,要实现以金融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必须对标粤、浙、苏等发达省份,做大做强山东金融业,更好服务于高质量发展。

 金融改革离不开对金融体系、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顶层设计。记者从省金融办获悉,《山东省现代金融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已编制完成,提出了到2022年建设金融强省的总体目标。

 建设金融强省,首先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和金融机构布局,发展金融机构法人,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而现实情况是,截至2017年底,我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仅有292家,远不及发达省份;以小额贷款、民间融资、融资担保、农村合作金融为代表的地方金融组织普遍存在“小、弱、散”的问题,提供金融服务和资金抗风险的能力均不足。我省正在建设的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现代金融产业项目库,初选项目超过200个,总体思路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培育金融龙头企业,提升金融业发展活力。

 金融机构不足的弊端,是难以形成金融资源的聚集。金融业作为高端服务业,往往以机构、资金、人才和信息的聚集为基础,具有“扎堆效应”。按照“三核引领”的布局,济南、青岛、烟台的综合优势较为显著,打造区域金融“三核”,有望吸引更多金融资源集聚。

 起步较早的青岛已经亮出“财富中心”名片。不久前,第23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发布,青岛排名第33位。获批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4年多来,青岛持续向国家申请先行先试政策,已有60项政策获得突破并进入实施阶段。

 同时,经营金融就是经营风险,做强金融业就要未雨绸缪防控风险。目前,我省金融业总体平稳,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矛盾造成的风险隐患整体可控。今年,我省组织开展了全领域、全口径、全方位的金融风险排查工作,明确了全省需要关注的重点风险领域、主要风险企业,做到了底子清、情况明。按照分级分类、一企一策的原则,针对主要风险隐患,研究制订针对性强、可操作的风险化解工作方案。

 金融机制改革创新需加快

 6月15日,由兖矿集团发行、全国首单新旧动能转换债券正式获得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行批复,募集资金15亿元,其中5亿元专项用于兖矿鲁南化工有限公司聚甲醛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建设。截至6月末,我省新发行160只、1611.9亿元债务融资工具,发行额较上年同期增加571.4亿元,增幅近五成。

 增量令人欣喜,总量还需继续努力。我省金融业态丰富,银行、证券、保险、地方金融组织完备,但银行业一家独大的情况较为突出,银行业在金融资产中的占比达到90%,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也近90%。传统信贷资金存在期限短、成本高、加杠杆等瓶颈,债券、股票发行、私募股权基金等直接融资渠道恰恰能解决这些问题。

 基础工作是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培育改制完备的企业主体。今年7月,省金融办联合17个部门发文,提出到2020年,全省上市公司累计超过400家、上市挂牌公司股权融资累计超9000亿元、“十强”产业上市公司数量翻番、完成规改企业超过2万家等目标任务,并配套财税金融支持、土地使用政策等保障措施。省政府办公厅还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做好企业上市工作,对配套服务、筛选企业、壮大中介机构等作了具体要求,这是近年来省政府首次就企业上市工作专门印发通知。

 今年初,为保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顺利实施,我省宣布设立400亿元的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通过市场化方式,形成不少于2000亿元的母基金群,再通过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投资,形成不少于6000亿元的远期基金规模。首批基金近期已正式设立。

 把直接融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并不否定信贷融资的主渠道作用。截至6月末,全省本外币贷款余额达7.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238.5亿元,间接融资仍是我省企业获取资金的最主要方式。

 在间接融资方面,重点要解决小微和“三农”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下一步,我省金融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引导金融资源投向“三农”、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薄弱环节,加快普惠金融体系建设。

 全力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金融改革和防范风险的目标,都是引导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对于山东而言,就是服务于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首批设立的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中,海尔、浪潮、鲁民投、鲁信创投等企业,拟申请8只总规模达670亿元的基金,均瞄准大数据、新能源、医养健康等新兴产业。鲁信创投董事会秘书王晶介绍,山东省鲁信创投新旧动能转换母基金规模10亿元,将重点投向生物技术、医疗及器械、人工智能等领域,其中投资于山东省内的资金比例不低于母基金可实现投资总额的70%。

 参与设立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的并非只有上述8家公司,山东已与中国人寿、国开金融、三峡资本等10家投资机构达成1000亿元战略框架合作协议,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10家金融机构签署3000亿元的投贷联动战略合作协议。在“十强”产业推进体系中,每个产业都要配备1只(或以上)基金保障。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调整是必须要翻过的“高山”,任务包括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效化解落后产能等。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行长周逢民表示,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规划在党政、落实靠市场、攻关在企业、助力需金融,要扛起金融业的政治责任,增强金融支持新动能的能力。

 打造新动能的核心在产业,关键在项目,支撑在金融。不久前,我省推出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第一批优选项目450个,总投资1.8万亿元。6月26日,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发布推介暨金融支持对接会上,12家银行与企业现场签约,初步签约授信金额超100亿元。

 据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统计,截至6月末,各银行业机构已对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209次,发放贷款422亿元。全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不含现代金融业)贷款余额为5516亿元,较年初增加420.6亿元,主要集中于高端能源原材料、高端化工、现代农业、海洋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五大行业。

 科技创新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支撑。截至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共成立了43家科技支行、29家科技特色支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达1886亿元,创新了“投保贷”“科创贷”“银保贷”“专利权质押保险贷款”等产品,力求缓解科技型初创企业的融资难题。

 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化解过剩产能置换形成新动能,重中之重是降低企业杠杆率,抓好处置“僵尸企业”工作。这也是有效处置金融风险点的途径。去年以来,山东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动调整优化信贷投向和结构,稳妥有序退出“僵尸企业”,逐步压缩退出高消耗、高排放等污染严重、产能落后的企业。(记者 李铁 王爽 通讯员 王雅琦 吴晓利)


分享

热点推荐

Copyright © www.selectshand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鲁ICP备09023866号-50

承建单位: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大众网

山东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86-531-89013562    +86-18678817218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86-531-85193668    +86-18678828218

山东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

+86-531-89013562    +86-18678817218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86-531-85193668    +86-18678828218
selectshandong@shandong.cn

版权所有 © 2022 山东省人民政府 保留一切权利

鲁ICP备09023866号-50

承建单位: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