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集”让商都临沂通达世界

来源:闪电新闻2024-01-04 11:10

节前,临沂又迎来了一件喜事——潍宿高铁山东段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京沪高铁辅助通道全线开工,预计建成后将打通临沂市南北大通道,为这座物流之都再添运力。

近年来,临沂牢记嘱托,大力实施商贸物流首善战略,加快“四个商城”建设,聚焦“商仓流园展”一体化发展,“中国市场名城”“中国物流之都”的城市名片越来越响亮。

01/畅通经济“经脉”,再造现代物流城

革命战争年代,支前小推车在临沂承担起了抢运弹药、送水送粮的运输使命,而如今,小推车犹在红色历史中穿梭,繁忙的现代物流快车早已遍布临沂街头巷尾,跑出了新时代的“临沂速度”。曾经被视为“舟车不通”的“四塞之崮”的临沂,已然成为全国闻名的“物流之都”。

临沂商贸物流的通达,一方面,有赖于其在现代交通网当中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临沂地处鲁苏两省的交界位置,南北交汇,海陆兼济,随着现代交通网络的渐次铺设,如今的临沂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鲁南高铁贯通东西、中欧班列畅通内外、机场航线联通世界。

这座城市不仅担负着“在鲁南经济圈发展中当引领、作示范”的重任使命,更是山东对接长三角一体化的“桥头堡”。

而随着潍宿高铁山东段的开工建设、莱临高铁等线路的引入,“米字形”高铁网将在临沂加速塑成,临沂在全国坐标系中“联通内外、承东启西、呼应南北”的战略枢纽地位将更加凸显。

另一方面,物流城集约化、内涵式的发展,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增强了产业集聚效应,加速临沂现代物流业的腾飞。

2023年初,临沂市委、市政府提出加速建设“临沂商谷、国际陆港、产业基地、滨水宜居”四大片区,明确“一年成形成势成城”,再造一座现代化的全新商贸物流城。

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型升级,不仅仅体现在业务规模的裂变增长上。数字赋能,高效物流新模式新业态在临沂不断涌现,仓储智能化扩容提质,物流信息化降本增效,临沂专线物流价格比全国平均低30%;用好开放平台,加速布局海外物流业务,密切对外交流,畅通国际物流,2023年1-11月临沂商城货运集装箱场站完成集装箱操作量53170标箱;营造绿色产业生态,大力发展绿色城配,鲁南高新物流产业园获评“中国一级绿色仓库”……

从小地摊、到大棚底,从批发市场到现代物流城,临沂商城的历次变迁,见证了临沂城市能级的不断提升。现如今,许下“再造”之约的,不仅仅是一座单一功能指向的“物流城”。商仓流园展一体、产销协同、产城融合、智慧绿色的商贸智能体,正在从“愿景”落地变成“现实”。

临沂现代物流城规划建设占地176平方公里,截至2023年12月,已落地产业项目108个、总投资534亿元;24条新建和21条续建主次干道和片区道路,9处体育中心、学校、医院、公园进展顺利。预计物流城建成后,可实现临沂老城区32家传统物流园区、1888家物流公司全部“退城入园”。

物流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是现代经济的“经脉”,是畅通国民经济内外循环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支撑。在现代物流与先进制造、现代商贸、现代农业的融合过程中,通过高效连接降低了流通成本,提升了实体经济运行效率,也共同创造了产业链增值的新空间。

02/现代物流,赋能工农产业

现代物流在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发挥着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制造业与物流业产业关联度高,协同发展空间大,物流业作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提出,要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企业协同发展。

如将物流服务深度嵌入制造供应链体系,有助于增强制造企业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能力,提升供应链协同效率。临沂商贸的繁荣兴旺,形成了巨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带动了周边市场和当地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在板材、五金、陶瓷、塑料等优势领域形成了地方特色鲜明,产、供、销“一条龙”的高效产业链集群。

发挥商贸物流优势,“以三促二”,乘势而上,临沂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先进工业强市战略。2023年3月印发的《临沂市工业“量质齐升、两年万亿”行动方案(2023—2024年)》提到,要做好工业经济增量,“发挥临沂商城‘商仓流’一体化优势,规划建设地产品制造园区,精准招引一批地产品链主链核企业,提高商城产品生产本地化比例,2024年商城地产品率达到43%”。

可以说,商贸物流成为临沂发展地产品加工业的强大牵引;而加快发展临沂地产品制造业,也成了保持商城生机活力、增强商城竞争力的“必选项”。目前,临沂商城地产品占有率已超40%。

除此之外,电商平台则为当地产品带来了更直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如新明辉商城在成长为全国最大的劳保用品垂直电商平台后,吸引了11个国家近3000家厂商入驻,服务18万商户,2023年交易额39亿元。

在其影响下,好多宝、鑫美捷、沂川商城等一批新明辉模式企业涌现,初步形成集群效应。此类数字化供应链平台,将数据流、现金流、货物流深度集成,形成发展势能,打通了本地企业与各地门店的电商供应链渠道,以新业态巩固传统产业优势。

发展现代商贸物流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促进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互促发展、良性互动。不只是工业制造业,乡村经济也在商贸物流发展的过程中共享着向上的势能。

巍巍蒙山高,悠悠沂水长。

临沂素有“中国蔬菜之乡”“中国大蒜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食品之都”“中国肉类产业之都”等美誉。

2022年,临沂快手农产品带货数量全国第一,与北京、杭州一起成为“农产品带货之城”。这一亮眼的数据背后,离不开针对特色产业的全链条、全过程、整体性打造,其中电商、物流等环节在服务链中占据重要地位。

农村寄递物流是农产品出村进城、消费品下乡进村的重要渠道之一,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快完善县乡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乡村下沉。近年来,临沂高标准推进县镇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整合提升农村物流体系,县域电商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累计建成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7个、镇村电商服务站点1300余个。

为加快推动共同富裕,做强乡村特色产业,临沂坚持“一县一品”,通过电商渠道放大“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品牌优势,兰陵蔬菜、蒙阴蜜桃、沂南黄瓜、平邑金银花、莒南花生等一批特色产品进一步拓宽了市场。2023年1-11月份,临沂全市实现农村网零额119亿元,居全省第6位,同比增长36.5%,居全省第5位;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70.3亿元,同比增长40.2%,分别居全省第3位和第2位。

在打通乡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的同时,临沂通过数字化改造、智慧化升级和服务创新,主动补齐乡村物流短板,在拓宽居民收入渠道的同时,也推动了农村居民生活方式、消费品质的改善提升。

03/“商城+会展”,激活发展新动能

会展业是衡量城市开放度和城市活力的重要指标,具有“一业带百业”的经济衍生效应。在临沂,“商城+会展”,正在激活乘数效应,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截至2023年11月底,临沂全市共举办各类会展活动156场,展会观众超过200万人次,展会交易额突破340亿元,带动批零住餐等行业收入近30亿元;会展业竞争力居全国地级市前三强。

不只是主动“走出去”进行海外市场布局,临沂还通过展会将海外客户“引进来,扩大国际“朋友圈”,帮助海内外客商找到最佳“展、购、销”平台,搭建高效供应链,推动临沂地产品进入更大市场。

如今,会展经济已经成为临沂招商引资、助推商贸物流转型升级的新亮点。去年,首届临商大会、第三届RCEP区域(山东)进口商品博览会、“好品山东 产自临沂”食品博览会等一系列展会在临沂举办,10场国际采购商对洽会,累计邀请650余家国际商协会、采购商到临沂商城洽谈采购,不断放大“临沂商城 中国大集”的品牌影响力。

其中,首届商城国际采购商大会,有来自63个国家的365名国际采购商、22家国际商协会参会,现场签约项目44个、意向金额22.23亿元;依托临沂首家跨境电商产业园成功举办的首届中国(临沂)跨境电商博览会暨中韩贸易交流会,实现交易额2.5亿元。

作为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齐鲁号欧亚班列集结中心,目前临沂已发展物流园区39处、线路3000多条,通达中国所有港口和口岸、成本低于国内平均30%;开通国际公路运输项目、中欧货运班列线路22条,开放航空口岸,布局海外商城(海外仓)17处。也是在2023年,临沂本土物流企业临满欧抢抓机遇申请获批了TIR资质,开通了临沂至吉尔吉斯斯坦国际公路运输(TIR)线路,成为临沂首家、山东第二家获批企业。

各类会展介质平台,通过汇聚各类发展要素、优化要素配置,加速产业链、供应链流转,从而为临沂商贸物流的“基础优势”创造更多价值链提升的可能。

从地摊上的小生意,做成“买全球、卖全球”的大市场,临沂在推动传统物流提质增效、提档升级的同时,积极培育新模式、发展新业态,辐射带动相关产业“畅通万家”。


分享

热点推荐

Copyright © www.selectshand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鲁ICP备09023866号-50

承建单位: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大众网

山东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86-531-89013562    +86-18678817218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86-531-85193668    +86-18678828218

山东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

+86-531-89013562    +86-18678817218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86-531-85193668    +86-18678828218
selectshandong@shandong.cn

版权所有 © 2022 山东省人民政府 保留一切权利

鲁ICP备09023866号-50

承建单位: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