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www.selectshand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德州市中心城区,1998年3月启动建设,2012年3月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管1个镇、2个街道,面积119平方公里。
近年来,开发区认真贯彻落实全市重点工作攻坚年、招商引资、实施新型工业化强市三年行动计划、优化营商环境集中攻坚系列会议精神,围绕“提升城市首位度,打造德州发展增长极”目标,聚焦主责主业,深化改革创新,大力培育高端装备制造、医养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主导产业,努力打造智造德州、高质量发展的高地,创新驱动、充满潜力的高地,改革开放、充满活力的高地“三大高地”。开发区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新能源产业基地”、“国家生物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中国新能源和生物产业引智试验区”“国家高端人才引领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以开发区为主要载体,“中国太阳城”、“中国压滤机之都”品牌落户德州。
政务环境优越:牢固树立“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理念,着力打造“法治、诚信、高效、包容”的营商环境。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出台新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及补充解释说明,研究制订《招商引资项目“亩均效益”奖惩办法》《亩均效益领跑企业考核扶持办法》。常态化开展“进解促”活动,为每个重点项目成立一套服务专班,提供“店小二”“保姆式”服务。大力开展项目企业生产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坚决打击处理强买强卖、堵门捣乱等违法行为。开通服务企业“直通车”,推出“督查室+企业服务中心”工作模式,企业反映问题不加筛选地在24小时内直接报党工委、管委会主要负责人。组建行政审批服务局、外商投资服务中心、企业政策研究员队伍。加强政府诚信建设,累计审核兑现65家企业优惠政策资金,带动新增投入4.4亿元。试点成立全省首创互助式纾困基金,已完成五笔过桥资金业务。
人居环境优良:坚持科学发展,践行生态文明,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和谐宜居”开发区。区内海关、银行、学校、医院、中高档住宅小区、五星级酒店、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大型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完备,可充分满足客商生活所需。 在这里,没有大都市的喧哗,处处是绿色和自然、生态和建筑的亲密对话,时时洋溢着现代文明赐予的温馨和静谧。中国最佳人文宜居品牌城市、国家首批光伏建筑一体化示范区、中国十佳低碳开发区、国家级减河湿地公园,谱写着生态文明、绿色崛起的新奇迹。
近年来,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项目为引领,抢抓机遇,精准谋划,集中打造了三个产业园区。
(一)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1.新能源产业。包括皇明、金亨太阳能、金奈尔新材料、华业集团、株丕特、双瑞风电、奥冠电池、中大贝莱特、亚太、金光、奇威特、鑫鲁禹等重点企业。
2. 节能环保装备。包括景津环保、鸿创、英凯模、贝诺等企业。
3.石油钻探装备。包括联合石油机械、大陆架等企业,巩固以螺杆钻具、尾管悬挂器等为主打产品的市场规模和优势地位,大力发展新型液压钻井泵、高性能钻头钻具等各种高技术含量的核心零部件产品,完善石油钻采设备产业链,发展石油钻机、自动抽油机等先进钻探开采装备整机产品。
4.运输装载机械。包括德工机械、宝鼎液压、安凯车桥等龙头企业。
(二)医养健康产业
1.健康农副产品。包括德州扒鸡、乡盛扒鸡、双汇、光明、雪榕等品牌企业。
2.体育健身产业。包括康纳斯、美利达、盛邦、浩林体育等体育用品制造企业。
3.医疗药品产业。德药制药、海山药业、麦迪海、博德生物等企业。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包括有研半导体、中芯圆综合半导体、威讯半导体等重点企业。
2. 电子信息产品。包括越海通信科技、京北科通、三和电器等企业。
3.大数据产业。包括易华录数据湖、鸿联九五等企业。
2021年12月,经省政府同意,《德州天衢新区发展规划》印发实施,依托国家级园区,设立省级新区,面积417平方公里。新区以打造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鲁北智慧活力新城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为战略定位。到2025年,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计划突破650亿元,常住人口突破50万,城镇化率达到76%,绿色低碳、文化繁荣、智慧宜居的现代化城区基本建成。新区将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三大产业,聚力打造“3大产业门类+16条细分赛道”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25年,三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80家、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50亿元。
(一)新能源产业。完善风电装备产业链、推动太阳能多元化利用、打造地热能利用基地、前瞻布局新能源前沿领域,聚力打造风电装备产业、太阳能多元化利用、氢能和燃料电池、地热能利用、储能产业等5条细分赛道。具体为:
(1)完善风电装备产业链。发挥德州风电产业基础优势,引进风电主机、塔架、整机、运营商等领域龙头企业,提升风电机组模块化总装能力。聚焦树脂、玻璃纤维、碳纤维、夹层材料、涂料等风电装备相关领域,构建专业化企业协作配套、产业链条完善的风电装备产业体系,建设全国重要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2)推动太阳能多元化利用。瞄准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利用两大方向,加快向关键装备、系统集成和中下游应用延伸。引进光伏发电龙头企业和新技术新产品,加强分布式光伏应用,加快推进光伏发电产业化智能化。发挥“中国太阳城”品牌优势,加快太阳能利用工程系统集成技术研究,提升发展太阳能集热管、太阳能热泵等光热集成产品,扩大太阳能供热、制冷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打造全国知名的太阳能光热利用产业园。
(3)打造地热能利用基地。加强核心技术研究、孵化与应用,建设国家级地热能利用研究院。引进拥有品牌优势和核心技术地源热泵龙头企业,建设全国重要的地热利用设备生产制造基地。
(4)前瞻布局新能源前沿领域。储能产业引进龙头企业,研发电池管理、结构设计、储能机组群控等核心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化学储能研发体系。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重点引进系统集成、电池交换膜、催化剂、电堆等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配套厂商,研发制氢发电系统,延伸氢能源汽车制造,培育“风光发电+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模式,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基地。
(二)新材料产业。培育壮大高性能纤维材料、联动发展新型能源材料、特色发展先进金属材料、前瞻布局新材料,聚力打造核防护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先进金属材料、膜材料等4条细分赛道。具体为:
(1)培育壮大高性能纤维材料。瞄准遮阳材料、无纺布、碳纤维等细分领域,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集群。
(2)联动发展新型能源材料。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求,引进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富锂氧化物正极材料、低成本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高能量高循环寿命硅碳负极材料、多功能电池隔膜材料等锂电池材料企业。发展超白光伏玻璃,延伸布局高附加值特种功能玻璃。
(3)特色发展先进金属材料。做大做强特色焊接材料,重点研发高强高韧、耐热耐蚀、耐辐照、耐磨损、耐低温焊接材料及焊剂,开发高质高效、节能环保的自动焊丝产品,打造精品化、特色化焊接材料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先进合金材料,引进高强、高韧、耐热铝合金材料、特种有色晶种材料和有色金属粉末冶金材料等项目,开发高铁轨道交通部件、汽车轻量化部件、特色金属材料市场。
(4)前瞻布局新材料前沿领域。发展膜材料,围绕水处理、电子膜材料、新能源膜材料等领域,培育新型膜材料产业集群。突破发展核防护材料,打造集辐射防护基础研究、电离辐射计量、环境辐射监测以及配套相关产品研发为一体的产业链,建设辐射防护与核安全试验产业园。
(三)电子信息产业。强化半导体材料上游布局、做大封装测试规模、延伸新硬件下游产品、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聚力打造新一代存储器、新型传感器、光电制造、半导体材料、芯片制造、封装测试、数字经济等7条细分赛道。具体为:
(1)强化半导体材料上游布局。聚焦 8 英寸与 12 英寸集成电路用大硅片、高端晶体材料及器件、高性能封装材料、高介电性能材料等领域,重点发展硅微粉、靶材、超净高纯试剂、抛光垫、抛光液等材料。延伸半导体材料产业链,发展大尺寸高纯度集成电路刻蚀用单晶硅材料,引进集成电路刻蚀用单晶硅材料项目。
(2)做大封装测试规模。发挥半导体材料优势,借力京津冀区域的 IC(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封装测试业务,引进 FC(倒晶封装)、Fan-out(扇出型封装)、Fan-inWLP(扇入型晶圆级封装)、Bumping(凸块)、Sip(系统级封装)、3D 封装和 TSV(硅通孔技术)等先进技术和龙头企业,打造封装测试产业集群。围绕光通信模组、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显示模组、内存模组等重点领域,引进模组制造企业和整机系统厂商。
(3)延伸新硬件下游产品。培育汽车电子、移动终端、数据卡、物联网终端、智能可穿戴设备等下游应用端企业;发展微小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化和网络化传感器,建设传感器技术中试基地与产业化园区;发展中游驱动 IC(集成电路)、驱动背板及下游的大尺寸电视、AR/VR(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整机应用领域。
(4)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建设数字经济赋能中心,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打造鲁北数字经济先行区。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培育发展数字贸易、智慧物流、智慧金融、智慧农业、智慧文旅等新业态新模式。围绕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运维服务、软件外包、电商软件等领域,引进工业互联网及软件服务商,打造软件开发与信息技术服务企业集聚区。
真诚地欢迎您来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兴业,期待着与您携手合作,共创辉煌!
电话:+86-534-2561999
传真:+86-534-2561116
邮编:253076
电子邮箱:dzkfqxx@126.com
地址: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晶华大道1号
Copyright © www.selectshand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山东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