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
browsing

选择山东_新> 城市要览> 滨州> 政策支持

滨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暨2023年“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第三批)的通知

2023-07-19 16:49

滨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暨2023年“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第三批)的通知

滨政发〔2023〕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市属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事业单位,市属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中央、省驻滨各单位: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走在前、开新局”,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做优做强,市委、市政府研究确定推出《关于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暨2023年“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第三批)》,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滨州市人民政府

2023年6月21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暨2023年“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第三批)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壮大实体经济的部署要求,持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努力为更高水平富强滨州建设提供坚实支撑,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认真贯彻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精神,落实“1+838”工作格局、“1+8+1”推进落实体系,着力做好工业和服务业,坚持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贯通”,坚定不移做优存量、做大增量、提升变量,提速建设重点项目、推动消费恢复增长、稳住外贸基本盘,保障就业形势平稳,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2.主要目标。到2023年年底,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更加完善,新增各类创新型中小企业80家以上,制造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稳中有升。到2025年,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产业链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综合实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10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85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6%以上,“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43%左右,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三年翻番,稳步实现由工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变。

(二)加快推动重点项目建设

1.强化重大项目推进。市委经济运行指挥部(市重大项目推进指挥部)办公室实体化运作,建设谋划论证、要素保障、招引落地、推进建设、竣工验收、投产运行、政策推送“七位一体”重大项目管理平台,实施产业、项目、企业、土地、载体、电力、财税“七库”链接联通工程。落实常态化调度、专题化调研、精准化服务“三位一体”工作推进机制,抓项目促投资、稳增长、优结构。(牵头单位:市委经济运行指挥部、市大数据局)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与拓展市场同步开展,坚持顶格招商、全员招商、产业链招商思路,19条产业链每季度开展外出招商和市场开拓活动,不断引入新增量。(牵头单位:市投资促进中心、市商务局)(三)做强先进制造业

1.实施产业链集群发展行动。滚动实施“千项技改、千企转型”,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实施“十百千万”培育工程,促进制造业由“规模经营”向“价值增长”转变。深入落实联系帮包机制,推动制造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支持和服务“链主”企业、优势企业创建省级技术标准创新中心,推动标准化与产业升级。发挥“链长”“链主”作用,鼓励领航型企业开展产业链融链固链行动,助力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省级“雁阵形”产业集群达到10个左右,“十强”产业领军企业达到15个左右,特色产业集群达到5个左右。(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

2.实施主导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实业强市、制造强市”三年攻坚及提升工业增加值“1+N”行动,推动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推进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轻量化铝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着力建设汽车轻量化研发制造基地、铝制轻量化材料研发中心。抓住渤中19-6凝析油气田在滨登陆的机遇,积极谋划布局一批油气深加工项目,推动化工产业向精细化、高效益、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升级。扶持引导金属板材、化纤绳网、商用厨具等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

3.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行动。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养健康及医药医疗器械、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培育全市新支柱产业和新增长点,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基地。加快推进风电、光伏、氢能、锂电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加速氢能产业化、规模化和商业化进程,加快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申报创建生态环保特色产业园区。推动市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引导资金、人才等优质要素向集群集聚。(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健康委、市生态环境局)

4.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行动。构建制造业单项冠军梯次培育体系,建立全市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库,开展精准化、系统化辅导培育。开展“小升规”培育行动,建立工业企业“小升规”企业培育库,积极支持鼓励“小升规”企业进库纳统,做大做强小微企业,力争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00家。梯度培育优质中小企业,大力培育和提升高成长创新型企业群体,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的立体式梯次培育体系,到2025年各类创新型中小企业突破700家。(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四)大力发展服务业

1.构建优质服务业新体系。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发展。在健康、养老、育幼、家政等领域开展标准化试点,满足高品质消费需求,引导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新模式有序发展,壮大多元化服务业市场主体,培育一批高端品牌。加快发展专业化服务平台。支持打造一批省级服务业创新中心、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市场监管局)

2.着力做好平台经济。围绕科技创新、产业链供应链、消费升级、外贸进出口等方面,聚焦电子商务、生活服务、文化旅游、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做好现有平台企业的扶持和培育工作,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据价值化。(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

3.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开展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升级引领工程,加快发展工业设计、智慧物流、科技咨询等服务经济,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平台经济品牌企业。推广共享制造、柔性制造等新模式,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从提供设备产品向提供系统集成服务、整体解决方案转变。强化工业设计中心梯次培育,提升企业设计研发能力和水平,发挥工业设计赋能增效作用,加快推动工业设计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市场监管局)

4.推动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融合。推广实施农田灌排、精准饲喂、在线监测等智能作业技术,建设一批智慧农场、智慧牧场、智慧渔场。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提质增效。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建设一批农村电商产业园,打造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和人才实训基地,农村网络零售额实现90亿元。加快农产品直播电商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依托美丽乡村、美丽村居和景区化村庄,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村庄,打造6个乡村旅游重点村、4个精品文旅名镇和2个旅游民宿集聚区。(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商务局、市海洋发展渔业局)

5.建设高效顺畅流通体系。支持物流、快递企业与生产制造、商贸企业深度协作,搭建一体化服务平台,推动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一体衔接。优先支持大型仓储设施、冷链物流产业园建设,深化智慧物流,搭建物流信息和供应链服务平台,深入推进互联网与物流产业融合;发展多式联运,推进“一单制”,丰富“门到门”一体化联运服务模式,加快交通、邮政、快递、商贸、供销等物流资源融合和集约利用。(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邮政管理局、市供销合作社)(五)推动消费恢复增长

围绕汽车、家电、电商、餐饮等领域,举办特色促消费活动,加强活动的精准性,统筹谋划,细化方案,强化措施,确保促消费活动的实效,擦亮“乐购在滨州”促消费品牌。聚焦商贸流通领域市场主体,加强对接服务、搭建助企平台、盘活现有存量,强化电商、民营加油站等重点领域纳统培育和指导,壮大限上企业规模,加快推进批零住餐行业高质量发展。(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六)稳住外贸基本盘

1.大力发展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企业。支持现有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企业开展业务,引进新的有实力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企业,充分利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契机,搭建滨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不断扩大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规模。针对出口的地区、产品的变化趋势,加强出口供给力度,着力改变对进口的依赖性,持续优化外贸结构。(牵头单位:市商务局)

2.支持企业做大对外贸易增量。指导外贸企业对在手订单进行全面梳理,对重点市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精准制定对接方案,帮助企业抢订单、拓市场。加大重点领域、企业跟踪服务力度,聚焦主体培育、新业态发展、国际市场开拓等方面,精准制定固稳提质的帮扶措施,千方百计扩增量、补缺口。(牵头单位:市商务局)(七)促进数字赋能实体经济

1.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强化数字赋能,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行动。实施规上工业企业工业互联网全覆盖行动,推动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培育基于“十强”产业的工业互联网体系,建设一批功能完备的工业互联网园区和数字经济园区。引导企业加强数据资源管理,汇聚产业链、供应链数据,打造一批工业大数据中心、“产业大脑”“晨星工厂”。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率达到70%。(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

2.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加快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互联网及其相关服务业发展,全力建设半导体分立器件产业集群,不断培育壮大数字产业。支持发展通信感知一体化、通信与人工智能融合、星地一体融合组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技术。(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3.发挥数据要素价值。探索政府授权数据运营新模式,支持开展政务数据与其他行业数据、产业数据等社会数据的融合共享,提高公共数据要素供给数量和质量,实现5.5亿条数据资源依法依规向社会开放,充分挖掘政务数据潜在价值,激发数字创新创业创造新动能。(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局)

4.强化新型基础设施支撑。用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支持政策,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持续推进“千兆城市”建设,加大5G基站建设密度,培育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到2025年,5G基站突破12000个。依托城市大脑,在城市管理、食品安全、智慧养老等方面打造不少于5个优秀应用场景。实施智慧社区提速扩面行动,建设不少于40个基础型及以上的智慧社区。(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大数据局、市通信发展办公室)(八)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1.建立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持续推进绿色工厂建设,全面提升绿色制造质量水平,力争到2025年培育创建绿色制造优质企业50家以上。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引导企业开发一批无害化、高可靠性、长寿命、易回收、节能环保的绿色设计产品,提升绿色产品供给能力和市场影响力。为生态工业园区申报提供政策服务与指导,加快推进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创建。(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

2.加快“两高”行业升级提效。限制“两高”项目企业以原材料产品方式出市,针对重点“两高”企业逐家制定工作方案,鼓励引导支持以原材料资源招商引资,向下游终端制品、装备制造等高附加值方向延伸,尽快实现“两高”项目原材料产品就地消化转化和行业就地升级,形成优势产业集群生态。开展“两高”行业能效提升三年行动,“一企一策”制定实施能效改造提升方案,到2025年,存量“两高”企业能效达到国家、省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的平均值以上。对新上“两高”项目,严格落实“五个减量或等量替代”要求,能效按照国家和省标杆水平建设,并依托省“两高”行业监管平台加强管理。(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3.促进能源清洁低碳发展。加快煤电行业转型升级,有序推进小煤电机组关停并转。大力发展储能设施建设,促进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保障具备并网条件的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及时并网、分批并网,加快电网配套送出工程建设,做好高效清洁煤电机组并网服务。深入开展“双碳”、绿电、绿证、碳交易等政策研究分析,促进本地企业受惠,为客户创造增值收益,碳资产优先服务于滨州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全市能源结构转型。(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国网滨州供电公司)(九)加强科创引领

1.建设创新平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引导企业突破掌握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推动企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到2025年,培育“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达到350家以上。(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

2.加快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支持企业申报实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引导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牵头单位:市科技局)

3.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开展产业基础能力综合评估,聚焦产业短板、链条断点,针对性编制全市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目录,布局实施基础再造项目。推广应用一批先进绿色基础制造工艺,提升创新链和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

4.强化创新成果转化。指导企业用好首台(套)技术装备及零部件、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高端软件等支持政策,促进新产品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支持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基地,有力支撑引领产业创新发展,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5.加强科技型企业培育。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构建高能级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提升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发展壮大,力争到2025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600家。(牵头单位:市科技局)

(十)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1.提升人才服务水平。主动参与建立省市县三级人才卡协同服务企业优秀人才工作机制,对“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重点产业链链上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采取“即来即发、即发即享”方式分级发放人才卡,纳入子女入学、医疗保健、住房保障等政策优享范围,增强企业引育优秀人才能力。(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2.提高技能培训力度。定期发布工业经济主导产业急需工种、市场紧缺职业,建立滨州市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指导目录。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企业“师带徒”、技能人才等级评价等形式,每年实现不少于8000人次的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3.强化人力资源供给。实施“就业反哺”行动,将186名在岗“三支一扶”人员纳入就业服务专员。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线上线下轮动举办就业专题服务活动。开展“四季予你·就业同行”等专项招聘,举办“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全年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不少于100场。(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4.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实施高校毕业生“启航扬帆”计划、青年就业见习计划、“城市实习生”计划,稳定招募“三支一扶”计划规模,全年征集岗位140人。实施高校毕业生“筑基行动”、“支滨扶建”十大推进行动。开展“智选滨州———名校人才直通车”等引才活动,年内开展引才活动100场次以上,引进培育1.5万名大学生、1.8万名技能人才。(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十一)强化财政金融协调联动

1.深入推进实施“金融畅通工程”。加强政策传导和落实,保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用足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重点领域市场主体融资。(牵头单位:人民银行滨州市中心支行)

2.提升金融要素保障水平。运用好科技支行、融资担保体系、信保基金、产融综合服务中心平台、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一揽子财政金融工具,为制造业、“三农”、民营经济、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活水”。(牵头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滨州银保监分局、人民银行滨州市中心支行、市财政局、市融资担保集团)(十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1.打造智能高效的政务环境。持续推动“无证明城市”建设,建成与省互联互通的“码平台”,在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等领域实现不少于10个场景试点应用。优化企业和项目帮代办服务,鼓励组建专业服务团队,打造主动对接、精准定制、全程跟踪的全链条全周期服务体系。(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局、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2.打造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开展准入壁垒排查清理,坚决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全面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公共信用信息归集整合、共享应用,定期更新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落实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抓好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专项治理。支持金融机构、信用服务机构等创新拓展业务领域,促进信用数据要素赋能实体经济。(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滨州市中心支行)

3.打造“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的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建立滨州市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设立企业合规建设服务站,邀请专家举办企业合规建设法治论坛,分领域编制《企业行政合规指导清单》,加强对企业合规经营的指导。公布《滨州市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强制措施清单》,持续推行包容审慎监管,释放市场主体活力。(牵头单位:市委依法治市办、市司法局)

4.做强公共服务平台。搭建“滨智享”NQI+科创服务公共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检验检测、计量、设备共享、技术咨询、知识产权、认证认可、标准制定、质量提升等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服务。依托设备共享中心,聚集全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高端精密仪器设备,共建“超级实验室”,为企业检验检测、科技研发提供仪器设备、实验室、专家等方面的支持。(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

二、政策保障

(一)深化科技创新

1.支持新型智慧城市优秀应用场景打造。围绕场景建设特色、融合创新、数据应用、建设成效、宣传推广等进行综合评价,对评为优秀的每个应用场景最高给予3万元奖励。(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局、市财政局)

2.建立完善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补助机制。符合条件的年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企业,按其较上年度新增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费用部分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年销售收入2亿元(含)以下企业按其当年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费用总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补助比例最高不超过1%。符合条件的集成电路领域企业按其当年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费用总额的2%给予补助。单个企业每年度最高补助100万元。(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3.加大中小微升级高新技术企业补助力度。对首次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中小微企业给予10万元补助;对到期重新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中小微企业给予5万元补助;对滨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备案的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再给予5万元补助。(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4.对共享科学设备检验检测服务费用进行补贴。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及大型企业等,向我市企业开放共享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提供检验检测服务。对符合条件的服务,按照实际服务费用的10%给予供给方奖励,每家每年最高奖励50万元。(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5.加大对科创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将辖区再贴现科创引导额度由5亿元增加至8亿元,支持金融机构优先为滨州市科创企业签发、承兑或持有的票据办理贴现。(牵头单位:人民银行滨州市中心支行、市科技局)

6.支持首台(套)技术装备和关键核心零部件产品发展。对认定(纳入)为国家级、省级的生产企业及产品,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10万元。(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

7.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创新引领作用。对市属企业科技创新产生的费用性研发支出,在确认考核指标完成值时,全额视同实现效益予以加回;国有科技型企业可按照相关规定,采取股权出售、股权奖励、股权期权、项目收益分红和岗位分红等方式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牵头单位:市国资委)(二)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8.对汽车销售纳统单位进行奖励。对2023年上半年销售数据正增长且增长率10%以下的已纳统汽车销售单位(含新增月度纳统单位),每家给予5万元奖励,销售数据同比增长10%(含)以上的已纳统汽车销售单位,每家给予8万元奖励。奖励资金根据现行财政体制,分别由市县两级财政承担。(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市财政局)

9.支持商业综合体、大型商场和专业批发市场(以下简称“综合业态单位”)内限额以上商户培育。对符合条件的综合业态单位,根据其2023年月度新增纳统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单位数量进行奖补。其中,月度新增纳统单位3家及以上的,每个综合业态单位补助10万元,另外每新增1家月度纳统单位,每个综合业态单位多补助3万元,最高补助50万元。(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市财政局)

10.支持电商企业培育。对符合条件的2023年度零售额前20位的月度新增纳统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电商企业进行奖补。其中,排名1—3位的每家奖励15万元,4—8位的每家奖励10万元,9—13位的每家奖励5万元,14—20位的每家奖励3万元。(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市财政局)

11.扩大民间投资。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十四五”规划项目以及省市重点项目建设。适时通过中国滨州网等媒体,向民间资本公开推介具备一定收益水平、条件相对成熟、对民间资本吸引力强的优质项目。鼓励民间投资以多种方式参与盘活存量资产,强化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意向项目储备培育。对盘活存量资产收回资金投入的新项目,支持申报国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盘活国有存量资产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资金。(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12.完善财源建设措施。支持高端铝、化工、纺织、装备制造等支柱财源培植壮大,提高财政收入质量,鼓励提升综合治税成效,发挥财税库作用,加强财政政策推送力度,对财源建设工作成效突出的部门、县(市、区)给予奖励,进一步激发全市加强财源建设的积极性。(牵头单位:市财政局、市税务局)

13.严格落实政府采购中小企业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中小企业支持力度,确保政府采购中小企业合同份额占比60%以上,顶格落实中小企业价格评审优惠幅度。(牵头单位:市财政局)

14.开展“齐心鲁力·助企惠商”专项行动。聚焦外贸、制造业、文旅、交通物流等重点领域,筛选一批正常经营、信用良好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建立“白名单”制度,强化融资支持,年内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年内新增普惠小微贷款40亿元以上。(牵头单位:人民银行滨州市中心支行、市市场监管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滨州银保监分局)

15.强化能耗、煤耗要素保障。落实好《滨州市能耗指标收储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对转移、关停产能等腾出的能耗、煤耗指标及时收储,按照“要素跟着优质项目走”的原则,统筹保障我市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对能效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的项目,优先保障能耗指标,支持加快建设。(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16.加大“两高”项目改造转型发展力度。鼓励存量“两高”项目在节能、安全、质量等方面改造提升,按照标准达到国家、省先进水平的,纳入绿色金融支持名单,在金融贷款方面优先保障。支持“两高”企业转型发展,引导其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对符合条件的优先推荐申报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17.提升房地产业双向服务水平。编制印发《滨州市房地产开发全过程服务指南》,助力房地产开发企业做大做强做久,指导购房群众看房选房购房。(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18.引导辖区金融机构落实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再贷款政策。加大对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碳减排重点领域的优惠利率贷款投放力度。(牵头单位:人民银行滨州市中心支行)19.指导各县(市、区)依法统筹使用县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对重点项目优先保障,可实行污染物削减量预支。产业园区编制年度跟踪监测报告,并向社会公开,供入园企业免费使用。(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三)优化营商环境

20.实施公共资源交易“揭榜挂帅”降费惠企行动。组织开展全市公共资源交易“揭榜挂帅”活动,发布降费让利、信用减免、中标退费、首单限免、优惠折扣、共保共担、创新产品等榜单事项,引导金融机构揭榜承诺,推动投标保证金电子保函平均费率降至3‰以下,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金融+信用”数据模型开发,探索“中标即融资”模式建设,切实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减轻企业资金压力。(牵头单位: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21.提升公共资源交易服务质量和效率。优化业务流程和平台功能,实现采购人在线确定中标(成交)结果,产权(要素)交易项目竞买保证金自动退付。配置“引导式”服务,扩大信息发布渠道,实现交易信息精准推送。(牵头单位: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22.助力重塑企业信用。指导企业完成因环境违法导致失信的修复工作,企业环境信用评价计分核销时间由10个工作日压减至5个工作日。(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

23.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多公告(公示)合一。实行项目审批多个公告(公示)并联办理,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选址意见书批前公告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公告合并,将土地成交公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批前公告和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受理公示合并,进一步压缩企业项目审批时间和融资成本,让企业项目快审批、早落地。(牵头单位: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市委政法委、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24.利用租用土地办理工程规划、施工、验收手续。推进存量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盘活全市存量建设用地,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对土地使用权人与投资者不一致的,采取租用土地办法办理工程规划、施工、验收手续。(牵头单位: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四)加大民生保障

25.加快推进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全市新增7家医养结合机构,全市运营的养老机构都能通过不同形式提供健康服务。推进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到2023年底,全市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设立符合标准的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100%;90%以上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

Recommend

Home

Services

Cooperation Cases

Events

Latest Investment News

Major Meetings

Major Events

Industrial News

Talent Recruitment

Talent policy

Why Shandong

Favorable Geographical Position

Improved Infrastructure

Open Investment Environment

Huge Consumer Market

Abundant Human Resources

Sound Industrial System

Booming Marine Economy

Inexhaustible Innovation Vigor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al Agencies

International Living Environment

Rich Cultural Heritage

Industrial Project Library

Contact Us

Functional Government Departments

Investment Promotion Agencies

Overseas Representative Offices of Provincial Government

Service Agencies in Cities

Your Suggestions

Cities

JinanQingdao

ZiboZaozhuang

DongyingYantai

WeifangJining

Tai'anWeihai

RizhaoDezhou

LinyiLiaocheng

BinzhouHeze

Development Zones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s

High-tech Development Zones

Special Customs Supervision Zones

Key Industries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igh-e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New energy & materials

Modern maritime

Healthcare & elderly care

High-end chemical industry

High-efficiency agriculture

Cultural creativity

Boutique travel

Modern finance